注入时代气韵展现水墨魅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水墨,作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视觉形象,气韵生动,包蕴万千,营造出让人心驰神往的中华美学意境。如今,从当代水墨画创作到水墨风设计,再到水墨动画、水墨舞台,水墨在融汇时代审美、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转化创造、推陈出新。梳理水墨的当代变迁,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为中国水墨注入时代内涵和创新活力。
近现代以来,在水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对传统水墨如何传承创新、中华审美意蕴如何进行现代表达的思考。20世纪上半叶,徐悲鸿借鉴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创造出能够描绘现实生活的写实性中国画。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吴冠中用水墨演绎当代艺术,使中国水墨更加融入世界艺坛。今天,以水墨表现乡村变迁、摹写城市生活的当代题材创作层出不穷,创作技法上也有许多创新探索。
笔墨当随时代,关键是要坚守艺术特性,对接当代审美旨趣。以水墨艺术创造创新最为活跃的水墨设计为例,用当代设计语言传达水墨精神成为许多设计师的自觉追求。水墨艺术讲求空间、气韵和境界的虚实相生,讲求线条的流动变化、墨色的干湿浓淡和精神境界的宁静高远,其以形写神、气象万千的特性,和当代审美旨趣相契合。尤其是水墨“计白当黑”“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等美学追求,与设计界对简约风格的推崇不谋而合,受到设计师们青睐。
在当下的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水墨元素和水墨技法的设计作品占有相当比重。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标志、环境标志等设计,借助水墨传达出既充满活力又沉稳厚重的美学意味。电影《黄金时代》的海报设计中,女主人公萧红坚定地站在大面积的泼墨中,形成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形象,展现了人物的淡然与纯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志愿者制服设计,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冬奥特色的雪山图景融合,通过具有水墨韵味的笔触、浓淡不同的线条和远近高低的层次,将中华传统美学的独特视觉形象呈现在服装之上。
水墨在当代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呼应着设计领域借鉴传统美学与技艺,融入当下时尚语言的文化自觉。水墨元素与书法、建筑、园林、中国传统色等元素相呼应,艺术设计与非遗技艺、国潮文创、文化消费相碰撞。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水墨焕发出崭新魅力,以契合当代审美追求、展现当代精神风貌的方式活在当代、用在当代。
绘画中的水墨,静态的形象内蕴着精神的力量,让人浮想联翩;动画中的水墨,则将这种力量释放出来,将水墨的灵动与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学派的标志性成果。自1960年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以来,《牧笛》《鹿铃》《山水情》等一系列水墨动画相继问世,赢得国际动画界的关注与赞誉。
一直以来,水墨动画根植于传统水墨画,着重写意和抒情,在营造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表现精巧细致的形象与运动方面,存在不足。三维数字技术的出现,助力当代水墨动画制作,使得一批水墨动画新作涌现出来。相较以往,它们的故事性有所增强,形象刻画更加立体、细腻、鲜活,动作更加丰富、多样、流畅,动静搭配也更为和谐自然。水墨动画艺术家们正以新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充实中国水墨动画的艺术积淀。
动画短片《桃花源记》以陶渊明名篇为底本,把山川、河流、树木的水墨风格和人物的皮影风格两相结合,新颖别致。动画短片《二胡》则让水墨风格和真人影像虚实相映,辅以舒缓唯美的配乐,感动人心。动画短片《秋实》采用8K显示技术,讲述一只蝈蝈历经曲折、寻找食物的故事,通过水墨形式生动呈现微观世界之美。
三维计算机动画具有写实具象的特点,水墨画的精髓又在于留白写意,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进行最佳结合?动画电影《深海》的创作团队对此展开探索。为模拟水墨的色彩流动,创作者前后进行了大量实验;为还原水墨画的飘逸与颗粒感,团队开创了“粒子水墨”即以无数粒子堆积成为水墨的全新三维动画形式。影片中“劈海”这一镜头,粒子特效多达100余层,粒子数量高达几十亿。这种探索赋予中国水墨新的表现力与生命力。作品一改大众对深海的“幽暗”认知,以融合上百种色彩的水墨画将大海表现为“打翻的颜料缸”,呈现出新奇壮丽的大海景象,给观众以视觉享受。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在“冰雪五环”表演环节中,一个以水墨动画呈现的“冰立方”惊艳了世界。创作团队采用三维水墨动画、裸眼全息水墨动画等方法,将毛笔手绘的经验和效果运用到数字水墨的笔刷绘制中,以运动的水墨人形再现历届冬奥会比赛项目,活力动感、醒目震撼,助托冰雪五环破冰而出。这些水墨人形,不仅向全世界展现着体育的生命动感与拼搏精神,也折射出中华文化积淀深厚、自信向未来的精神气象。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创意音舞诗画作品《忆江南》采用扩展现实、全息扫描、计算机动画等前沿技术手段,再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山水世界。水墨风的数字舞美将林峦烟波表现得生气淋漓,人物表演都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进行,实现了人在画中游,虚实相生、恍然难辨。2023年春晚上的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又将飘逸灵动的舞蹈和泼溅四射的水墨相互配合,演绎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等中国传统色,缤纷绚烂让人目不暇接。
如今,在数字化的舞台展演中,经常可以看到水墨的身影。数字技术放大水墨的动态特质和浸染效果,让水墨的气象万千、变化莫测有了更具冲击力的视觉呈现。水墨不再局限在纸上,而是被赋予现场感,仿佛泼溅和晕染到现实中,成为三维立体的存在,将人们包围起来,使人们沉浸其中。虚实相生的水墨艺术在数字时代得到进一步赋能,从而可以在世界舞台更好展现中华文化、展现中华美学。
水墨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转化创造,水墨风之所以能成为时尚,说到底是因为中华视觉形象具有无穷的吸引力,中华美学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炼文化标识,擦亮文化符号,不妨从古往今来的水墨变迁中汲取营养,继续为中国水墨注入时代气韵,积极探索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方法,以更多创意更多技艺推动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 相关文章推荐: